一村(社区)一警现场会发言材料
下沉警力 前移警务 凝聚合力
积极探索“一村一警综治联动”长效机制
尊敬的各位领导:
城乡社区警务事关公安工作的根基。近年来,在***市委、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帮助指导下,我们坚持“抓基层就是抓长远,抓基础就是抓稳定”的理念,有效整合内部警力、资源,不断加大倾斜基层力度,积极探索推行“一村一警综治联动”长效机制,最大限度地增强公安机关内驱力、战斗力,积极构建社会治理新体系,努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保障人民安居乐业。主要做法是:
一、立足实际,深入研究,努力探索城乡社区警务新机制
针对当前日益动态化的社会形态、日趋复杂化的社会治安形势给城乡社区警务提出的新挑战,高度信息化的工作要求、高度人性化的管理要求、高度规范化的执法要求给城乡社区警务提出的新目标,2012年以来,我们在扎实推进网格化体系建设的基础上,对城乡社区警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,在全市积极推行“一村一警”长效机制。主要思路是:在保持现有岗位和职责不变的情况下,最大限度把机关警力下沉兼任包村民警,协助派出所专职社区民警开展工作,把警务延伸到村(社区),把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,提高群众和民警的“双向熟悉率”,推动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深度融合,让有限的警力资源发挥最大效能。
今年以来,在省公安厅和***市局的具体指导下,我们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从各方面总结完善、固化提升,建立健全了以社区民警为主体、以包村民警为补充的城乡社区警务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,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: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畴的群众诉求,按照内部运行机制及时落实到位;超出公安机关职责范围的,积极探索建立政法综治部门牵头、公安机关为主、相关部门参与的综治联动机制,做到“下去一把抓,上来再分家”。从运行情况看,符合***公安实战需要,符合辖区人民群众期盼,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。
二、强化保障,规范运作,强力推行“一村一警综治联动”长效机制
(一)强化组织保障。一是党委、政府“给力”。***市委办、政府办联合下发《关于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意见》,将其上升为党政行为,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,专题考核、专项督导,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,建立信息指挥中心,形成了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公安为主、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。二是公安机关内部“聚力”。建立“一把手”负总责,分管领导牵头负责,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,科所队长直接负责、社区民警、包村民警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。抽调人员成立专门办公室,作为常设机构,负责协调指导、调查研究、督察考评、信息收集报送工作,统筹全市整体推进工作。三是社会各界“发力”。广泛整合社会人力、资金资源,积极动员辖区企业、基层组织,发动治安积极分子自发参与,组建义务巡逻队,同时组织安装治安监控探头,购置了大量“气死贼”、“电子狗”等物防设施,营造出警民携手、警企共建、整体联动的浓厚氛围。
(二)强化基础保障。一是科学规划。按照“统一标准、科学布建”原则,新建、改造标准化警务室80个、警务工作站270个,每个警务室管辖周边相邻1至6个警务工作站,全市所有行政村、社区实现警务室、警务工作站全覆盖。二是警力下沉。每个警务室确定1名派出所专职社区民警,配备2名辅警,作为主体力量,每个警务工作站从局直单位选派1名包村民警,作为补充力量,进一步提高见警率、管事率,延伸了打击、防范、管理、服务、控制等警务活动的触角。三是信息主导。研发“一村一警综治联动”信息平台,探索建立“公安非标库”,实现录入、研判、交办、督导、反馈、考核网上运行,公安机关和其他综治成员单位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、网下有效分工落实。
(三)强化制度保障。一是明确职责,解决“干什么、怎么干”问题。出台《社区(驻村)民警工作规范》、《包村(社区)民警工作规范》、《情报信息处理反馈制度》,明确社区民警、包村民警具体职责,使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有章可循。二是常态研判,解决“如何服务实战”问题。出台《情报信息研判工作规范》,固化整体情报研判讲评工作流程,落实每周一研判讲评制度,在特殊敏感时期、节点实行“日调度”,推动打防管控的有效衔接、无缝对接,实现精细研判、精确指导、精准打防。三是科学考核,解决“干得实”问题。制定《社区(驻村)民警工作考核办法》、《包村(社区)民警工作考评办法》,对社区民警分级、分类、分期考核相结合,对包村民警月抽查、季考核,量化考核和绩效考评相结合,同时探索网上得分、网上考核、网上排名的考核结果自动生成机制,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积极性。
(四)强化警务保障。一是倾斜基层,确保民警有干劲。坚持经费往基层投入、装备往基层倾斜,设立城乡社区警务建设专项经费,保障包村民警各方面工作经费,切实解决包村民警的后顾之忧。二是保证时间,确保民警下得去。社区民警依托警务室每周到社区(村)工作两天以上,包村民警依托警务工作站,每周二下午集中到分包行政村、社区开展工作,每次工作不少于3个小时,因特殊原因不能到分包村、社区工作的,需向活动办报备,挤出时间补上,实现民警定期入户走访常态化。三是兑现奖惩,确保民警做得好。出台《奖惩办法》,在政治上、经济上向社区民警、包村民警倾斜,对不认真履行职责,造成不良后果的,坚决实施责任查究,全力营造栓心留人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。
三、积极推进,常态运行,“一村一警综治联动”长效机制凸显成效
“一村一警综治联动”长效机制的深入运行,虽然增加了民警的工作量,但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、基础工作薄弱的现实问题,实现了警务模式从被动处置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的转变,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,被动打击向主动维稳的转变,单一治标向综合治本的转变,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。
(一)融情交心,基层维稳,民警成了信得过的“自己人”。民警下沉后,围绕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和群众交友谈心,做到了既进得了门,又说得上话,更交得上心。民警成了群众信得过的人。矛盾纠纷做到了事前化解,事中离解,事后调解,确保了矛盾不上交、不转化,不升级,最大限度化解在基层,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(二)采集信息,防控严密,社会治安打防管控能力得到“新提升”。强化对人、地、物、事、组织等治安因素的适时采集、动态录入,不断增强信息加工和情报生成能力,有效扭转基础工作底数不清、情况不明、信息不灵的问题,遏制了各类违法犯罪的多发势头,为打击违法犯罪、社会管理服务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信息支撑。
(三)扎根基层,群防群治,公安队伍作风实现“大转变”。过去,民警普遍感到做群众工作难度大,有畏难情绪,现在,广大民警主动入户走访走,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,接受了地气,感受了民情,从被动干到主动干,组织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了,群众工作技能提升了,集中了民智、调动了民力。许多民警也在被理解、被信任、被尊重、被需要中,价值得以实现,职业认同感进一步增强,锻炼了队伍,激发了活力。
(四)便民为民,服务到家,公安队伍为民形象得到“新提高”。通过民警主动上门,走家串户,了解社情民意,促进了平安创建,同时依托本职岗位让户政“窗口”和服务前移,做到警务政务融合、办公管理同步、便民服务到户,如对弱势人群逐户问需、送证上门,对部分没有户口的居民帮助完善手续补办了户籍,为农村易发道路交通事故路段安装了交通安全标识,真正实现了“群众动嘴、自己跑腿”,“群众第一”理念更加牢固。
以“一村一警综治联动”长效机制为核心的城乡社区警务探索运行,温暖了民心,凝聚了警心,闪亮了党心,在维护稳定、护航发展、保障民安、服务民生、锤炼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助推了公安工作取得长足进步。但与省委“双安、双治、双基”的要求相比还有距离,与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相比,还有有多改进和提高的地方。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,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,以“转作风、强基础、化矛盾、保民安”为重点,大力践行“群众第一、基层第一、民警第一”理念,强化保障措施,健全工作机制,扎实推进城乡社区警务工作,努力实现“民警得提高、群众得实惠、治安得稳定”,持续推进***公安工作实现新跃升,为***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。
谢谢大家!